最近读了一本书《妈妈的悔过书》,里面提到《打开孩子心房的情绪教练式辅导五阶段》,回忆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小事儿,竟不知不觉实践了这五个阶段,并且收效显著,记录分享如下:

入园焦虑加剧

九月最后一周我外出培训一周,期间也听爸爸说孩子入园哭过,和老师联系,我们都觉得是因为想妈妈了。十一小长假,临到开学,他夜里不睡觉,说是如果睡觉了醒来又得上幼儿园了,提到幼儿园就哭。我有点困惑,已经入园一年了,怎么又出现抵触情绪,甚至种种表现超过了新入园时的焦虑。

每天早晨入园都成为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而每日挣扎着把他抱进教室又在他泪眼婆娑甚至嚎啕大哭地离开,走出校园我都觉得长舒一口气,一路忐忑开到单位,近半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都在经历这种暴击。我和班主任了解孩子学校的情况,老师说,在学校挺开心的,每天我一离开就不哭了,班级活动也参与得很好,还给我拍了一些游戏时的视频,老师又结合经验帮我分析,小长假前可能因为我出差一周, 很多孩子都在长短假后出现不想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但凭母亲的直觉,我觉得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

这是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读懂孩子的情绪。

语言表达能力还不足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大部分都是非语言的,也就是不是通过话语,而是用整个身体来表达。因此得留心观察孩子的行动,不要忽略他们的情绪,捕捉隐藏在行动中的情绪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情绪都很珍贵。

想办法缓解焦虑

自从入园,听到别的孩子回家说学校的事情,我都很羡慕,他很少提学校里的事情,最近情绪反常,我更想迫切地知道他在幼儿园都经历了什么,有时零星说几句也无非是老师的一些口头禅,要把手背到后面坐直之类的,无关痛痒。晚上,我们读绘本,皮特猫的妈妈给皮特猫做了一天代课老师,他特别兴奋,让我也去当他的老师,希望妈妈陪他一起在教室里。路过围棋学校,因为年龄小还没有正式报课,他说想学围棋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可以陪着。还有一天问我奶奶可不可以来带他,这样就不用去幼儿园了,我说奶奶还在上班,没有时间,他又说那妈妈请个保姆吧。我哭笑不得,这幼儿园是怎么了。我还特地买了很多和幼儿园有关的绘本,其中一本《妈妈树,妈妈心》,我们一起按照书中的做法给小朋友叠了一颗心,放在口袋里,但第二天这招就失灵了,他说看到这颗心更想妈妈了。

努力寻找原因

家庭、生活环境、照顾人等等包括主班主任、副班主任这些和孩子关系密切的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孩子为什么会忽然因为入园如此不安呢?首先我想到的是班里新来了保育员,但是与班主任私下沟通,保育员与孩子接触很少,而且新来的保育员性格温和,喜欢孩子,也有经验,单独与孩子接触的时候几乎没有。我又托一位在园里工作的姐姐去侧面观察一下孩子的状态,得到的答复也是看不出什么问题。更加困惑了,为此我还找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年长的朋友咨询问题。但所获取的内容都差不多,可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情绪的一种变化。这些信息都无法安慰我。这期间老师也很自然的和孩子聊天询问他在幼儿园的感受,也因为我常常询问,而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注,但在班级里还是没看出什么异常。

我尽量每天接他都给他带礼物,家庭氛围尽量宽松,尽可能的让他快乐。一天早晨,这段毫无头绪的困扰终于找到了一点线索,一个可能被人误解为小题大做的老母亲终于可以释然了。

找到症结所在

那也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我们行车至龙湾CBD,这段车少人少,路面开阔,也通常是情绪出现的分界点,因为拐了这个弯,幼儿园就近在眼前了。宝贝正安静地听着故事,我心里暗自庆幸今天没有哭闹,真好。他忽然说:“妈妈,我不去幼儿园了,有人打我,你去调监控吧。”这是二十多天剧烈抵触入园后他说出的唯一一句相关的话。那一刻觉得心揪紧了,这二十多天他焦虑到不睡觉,每天从起床到进教室一路踢打挣扎,四十分钟的车程,我一会温言软语一会疾言厉色,每天我和他爸爸的对话,都是“孩子怎么样?”“还是哭……”“孩子怎么样?”“还是哭……”

这涉及到第二阶段,将孩子情绪化的瞬间,化为亲近和教导的机会。

“当孩子露骨地表露情绪时,正是恳切地希望获得帮助的时候,等同于发出求救的信号。孩子表现情绪的瞬间,是拉近和孩子亲密的关系,以及帮助他调节情绪的绝佳机会。”

我把车停在路边。到后座,把他抱在怀里,“你和妈妈讲一下谁打你,怎么打的?”

“新来的男生,这么拍我的头。”还在我的头上示范了一下。

我不知其他妈妈会怎样想,我只知道,本身就敏感的我,结合孩子这些天的哭闹焦虑,在那一瞬间,他这些天心里装着的委屈铺天盖地笼罩了我。

那妈妈今天陪你去幼儿园。

第三阶段,接受孩子的情绪,并用话语来给予共鸣。不带偏见的给予真诚的共鸣。

把孩子送进教室,我和班主任聊了几句:

张老师,你们班有新来的男孩吗?

有啊,这学期来了两个。但是都是刚来不久,十一前那周来的。其中一个是因为年龄偏小从中班转过来的,还有一个是新入园。

老师

就这样,我把和孩子在车上的对话和老师复述了一下,连抵触情绪开始的时间点都对上了。班主任说,确实有一个孩子行为习惯不算太好,老师纠正得多一些,可能XX对那个孩子碰到他会比较敏感吧,并答应我今天再观察一下,会和小朋友聊一下。

期待问题被解决

总有家长说,小孩子的话当不得真。可是有没有想过,如果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小孩说的话还有谁会相信他呢。那天晚上,我又和班主任沟通,XX不会无中生有,他几乎不提幼儿园的事情更不会乱讲,而且孩子最近的状态,让我们很焦虑,希望老师可以帮忙疏导一下,从中调解,如果确有其事,能不能让对方给孩子道个歉,帮助孩子走出这段心理症结,同时当然也不能给另一个孩子造成困扰。从始至终,我始终秉持与老师真诚沟通的原则,了解情况,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心里的疑惑,找到问题症结,真诚地请老师帮忙疏导。而不是怀疑、否定、上纲上线、找家长、找领导,在孩子入园一年半里,积累下来的不多的经验中,有一条就是“家长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随时与老师保持最真诚、最有效的沟通的交流。”

帮助孩子处理入园焦虑问题

第二天,他还是一如既往不想上学,走到校园门口,我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如果你们小朋友之间不是误会,他会向你道歉的。

孩子

妈妈,他一定不会道歉的,你在骗我。

你相信妈妈,今晚我来接你时你看看会怎样。

放学了,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没有骗我,他真的和我道歉了。”

班主任处理的真好,她只是以一种游戏的形式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告诉他们小朋友之间相处的界限和距离,哪些行为可能会让人不舒服,之前如果有这种举动,可以真诚地给对方道个歉。没有人觉得被批评,但是受委屈的那一方却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在《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中有这样一段:

幼儿园也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孩子要逐步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相处,如何分享,如何处理和同伴之间的矛盾。这些孩子长大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相处原则与处事方法,作为家长,我们最好观望,不要贸然插手,……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们的世界,最后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他以后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了这次的经验,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处理的更好。

第四阶段,帮助孩子主动表现自己的情绪。

“孩子对于内心发生的难以理解的复杂情绪,都会想要好好处理并找回平静。帮助孩子思考判断,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这么做就行了。”

我的宝宝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哪怕他才三岁半,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件事过去后,他和我说:“妈妈,我不愿意说不好的事情。”但难以消化的委屈在他小小的身体里冲撞,让他大发脾气。可能有的父母看到这会说,我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因为我早就告诉我的孩子,有人打你,毫不犹豫地打回去就好。可是有没有想过如果是一个天性善良敏感的孩子,被教育打回去就不仅承受了被打的委屈还有“打回去”的压力,“不打回去”又被父母耳提面命,同样压力山大。“打回去”可能是没有在当下吃亏,但是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今后与他人相处中可能因为好动手而成为不受欢迎的孩子呢?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和看待与人相处时的冲突,小龄的孩子大多数时候都是无心之过,学会原谅也很重要。

“没关系”比对不起重要: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原谅他人的无心之举,学会宽以待人,这不但能让孩子与小朋友和谐相处,更能帮助孩子拥有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心,也就为孩子长大后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常常告诉孩子,与人相处,一定是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不要伤害别人。这件事情过去后,他逐渐快乐起来,入园还是不是一件让他觉得高兴的事儿,但起码也不再让他焦虑,就像妈妈要上班一样是一件平常事。

第五阶段,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并制定行为的界限。

“为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行为的界限,并且在各种情况中都能适用,最好制定出单纯的原则。对于会伤害他人的行为、危害自己的行为,都划分出明确的界限。不过,一味地压抑情绪并非可取的解决问题方法,重要是让孩子确认自己想要什么,唯有如此,才能找出完成目标该用什么解决办法。如果确认相关的目标,就要尽量询问孩子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想要完成什么。”

我也会想,如果我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也觉得这只是“成长的烦恼”,那我一定会错过一次非常好的走进孩子心里的机会。在《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这本书中,作者提到:父母愿意和孩子谈论孩子当前经历的情绪,并能与孩子感同身受,这对于孩子是莫大的心理安慰,家长的这种努力甚至会让站在悬崖尽头的孩子内心渐渐恢复平静,回到安宁状态。孩子每一次发脾气,对于父母都是一次敞开心扉的机会。我很欣慰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并在看到孩子的情绪,帮助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子关系更进了一步。我们和孩子约定,以后再有无法开解的事情、困难、问题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帮忙想办法。

这件“小事”过去快两个月了,偶然提起那个小朋友,他说我和他已经是好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