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能优雅地老去。

吉恩·卡尔梅特(Jean Calment)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她于1997年去世,享年122岁。据说,吉恩一生思维敏锐,她在85岁学会击剑,骑自行车骑到了100岁。

与长寿老人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是早发型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局限于现有研究水平,阿尔兹海默症一旦发现则不可逆转。不仅如此,与大众的常识不同,阿尔兹海默症并不是一种“老年专属”疾病,早发型阿尔兹海默症(early-onset Alzheimer's)在65岁前就会发病,而这些患者可能在30多岁就开始出现认知功能的下降。

(电影《依然爱丽丝》的主角爱丽丝就患有早发型阿尔兹海默症)

人们对变老的主观体验也不尽相同。抛开实际年龄不谈,你认为自己现在多少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你的主观年龄。

研究发现,那些主观年龄小于实际年龄的老年人身心更加健康。

跨越五十多年的追踪研究

有人可能会说,老是一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控制。

然而,一项发表在《智力 (Intelligence)》期刊上的研究则认为,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一些影响主观年龄的因素可能就开始发挥作用了:研究发现,那些高中时智商测验得分高的人更可能在70多岁时报告更小的主观年龄,也就是说,年轻时智商高的人在老后会感觉自己更年轻。

这一结论的数据来源于威斯康辛追踪研究(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该研究随机追踪了1937-1940年间出生的10317人,在1957年,研究者测量了参与者的智商,这时ta们还在上高中;在三十多年后,研究收集了这些人的受教育情况、健康状况以及人格;随后,在2011年,研究测查了ta们的主观年龄(即,询问ta们大多数时候感觉自己像多少岁的人)。

(图片来源于威斯康辛追踪研究官网https://www.ssc.wisc.edu/wlsresearch/)

智商与变老

研究发现,参与者们通常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要年轻17%,也就是说,一位实际年龄为70岁的老人会认为自己只有58岁。不仅如此,参与者实际年龄与主观年龄之间的差距也与ta高中时的智商有关:高中时智商越高,参与者老后会认为自己越年轻。

对这一发现的一个直觉式的解释是教育。毕竟,智商测验得分高的人通常也接受了更多教育,也因此,这些人工资更高,更少从事体力劳动,也更能负担得起医疗保健和度假的费用,而这些都会让人感觉更年轻。

然而,这篇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解释。研究发现,智商和主观年龄的关联并不能由教育解释,开放性这一人格特质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高开放性的人通常充满好奇,富于想象且善于独立思考;ta们青睐多样胜于庸常,喜欢了解并尝试新事物。

研究发现,当使用统计手段控制开放性的影响时,智商和主观年龄差异的关联消失了,这意味着高智商的人之所以会在老后感觉自己更年轻,主要是因为ta们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好奇。

保持好奇

这篇研究表明,青年时期的智商与变老的过程存在联系。而对这一联系的一种可能解释是:智商测验分数反映了人们在重要生活决策中所需要的认知能力,并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格:高开放性的人可能更愿意搜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而当ta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变化了然于胸时,或许就会比那些低开放性的人更有生命力。

过往研究表明,智商可以预测一个人的寿命:高智商人群似乎比低智商人群的寿命更长——至少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一结论是广泛成立的[1]。

然而,基于本篇介绍的研究结果,对于变老的主观体验而言,比智商更重要的似乎是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变化:

如果我们能对生活中的变化保持好奇与开放,我们也可以从容而快乐地老去。

注:本推送主要基于2019年四月发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的科普文章[2]编译,但根据原研究[3]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再次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