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知道一件事真假的时候,不防多等等官方的回应。因为信息碎片化,很多小伙伴现在上网很容易只看到事情的一面就下定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认为造出的谣言来混淆大众,所以我们必须要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新冠活病毒冷链食品

流言:冷链食品外包装发现新冠活病毒,冷冻食品不能吃了

不久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称,在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人的感染。看来,冷冻食品都不能吃了!

真相解读:

不久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称,在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人的感染。

这跟之前在进口冷冻海鲜中发现新冠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做?还能放心吃冷冻食品吗?

活病毒,首次发现

自7月以来,国内至少已有10起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事件,均与进口冷冻生鲜相关。但之前都只是在食品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比如,在深圳市发现1份从巴西进口的冻鸡翅表面样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西安市也在1份厄瓜多尔进口冻虾的外包装被检测出新冠病毒。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活病毒”,而且证实具备传染性。这就说明,如果有人接触了病毒污染的外包装,且没有注意清洗消毒,就有被感染的风险。这就颠覆了我们原来对它的认知。未来冷冻食品的新冠防控也肯定会成为常态。

做好防护,感染风险低

中疾控中心明确指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没有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出现感染。具体主要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如从事冷链产品装卸、加工、销售等人员。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

总的来说,咱们普通老百姓,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大家不用太担心。

对于冷链从业人员,只要注意日常防护,感染的风险也很低。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行从业人员的日常防护也有很详细的提示。比如,带一次性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食物、勤洗手,不要随便摸口鼻,等等。

还能吃冷冻食品吗?当然可以

冷冻食品、冷冻海鲜可以吃。

这次发现只是在进口的冷链食品中发现了活病毒,而国内的冷冻海鲜的风险很低。我们国内目前疫情控制良好,国家对冷链食品也有非常严格的新冠病毒核酸抽检。从我国的抽检数据来看,目前还没有在国内冷链食品中分离出活病毒。

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那么进口冷冻食品包装上的新冠病毒来自哪里?其实还是来自感染的人。最大的可能性来自产品在生产后的仓储、冷链运输、销售过程中,外包装被感染新冠的人员直接接触到,或者整个过程的空气中飘浮有新冠病毒而造成的。国外新冠感染人数这么多,还没有降低的趋势,在冷冻食品包装上有病毒完全不奇怪。

而且,新冠病毒其实还是通过接触或者飞沫感染,并不会通过“吃”使人感染。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目前也没有发现通过吃东西导致感染的情况。虽然目前在冷冻食品包装上发现了病毒也存在感染性,不过还没有因为接触被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导致感染的病例。

降低风险,这么做:

1、尽量去正规的超市、市场购买冷冻食品。正规超市对原材料的把控一般都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要求进口商提供核酸阴性证明等,日常对它的销售场所也会有更全面的消毒,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更严格,能更好地保证食物安全。另外,买回家后也可以用酒精对外包装喷洒消毒。在购买冷冻食品时,也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比如戴口罩、带一次性手套等。

2、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在处理食物之前、期间及之后,都要注意洗手。比如,接触过冷链食品后注意用肥皂洗手,避免没有洗手就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等。

3、不要用水冲洗生的冷冻食品。买回家的冷冻海鲜、冷冻肉,尽量不要用水冲洗,因为冲洗很容易导致水花四溅,增加交叉污染的风险。

4、处理食物的案板、刀具、容器等,都要生熟分开。

5、储存冷冻食品时,最好用密封独立包装。防止跟其他食物接触,导致交叉污染。

6、尽量吃熟食,不吃生食。新冠病毒怕热,把食物充分加热熟透再吃,可以有效地防止被感染。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看了这篇文章后大家心里的疑惑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呢?希望对你们有帮助。